历史性专题
您所在的位置为: 首页 >> 新闻资讯 >> 重要专题 >> 改革开放40年 >> 湖北省地震局改革开放回眸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湖北防震减灾在前行
发布时间:2018-12-05发布人:浏览人数:

改革开放40年,湖北防震减灾在前行

1978年,改革开放浪潮涌动,地震事业借力东风,四十年披荆斩棘,湖北省防震减灾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回首过往,从坎坷中总结经验,从收获中启迪思路,本文以湖北省防震减灾工作监测预报篇、震害防御篇、应急救援篇、科技创新篇、省部共建篇、实体经济发展篇、领导关怀篇等内容全面回顾湖北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程,为继续谱写湖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新篇章擂鼓呐喊。

一、监测预报篇

湖北省地震监测工作最早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有地球物理观象台、水库地震监测专用台网、固体潮汐观测站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但真正形成湖北省区域地震监测台网还是1970年成立武汉地震大队之后。

1970年国家地震局组建武汉地震大队,负责湖北、河南两省的地震工作,从此湖北的地震事业翻开新的一页。一批以湖北省区域地震监测为目标的地震监测台站相继建成。在湖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由国家、地方、企业兴建管理的三类台站相辅佐,定点与流动监测结合的湖北地震监测网络。湖北省地震监测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模拟到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历程。

1978年前台网初建和快速发展时期:1970年,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正式成立,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1年-1977年,相继建成了保康、郧县、镇平、钟祥、蒲圻、麻城、黄梅地震台、十堰综合地震台以及黄梅(独山)地下流体观测站。

1978年-1995年台网布局调整、优化和改造时期:1978年,湖北省地震局成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轨道。1978年,在葛洲坝建设强震观测系统。1978-1982年先后完成了恩施、黄冈、襄樊、宜昌四个台站的基本建设。1984-1989年,建设了竹溪台、宜都台、荆门台、竹山台等以测震观测为主的地方地震台站。1985-1989年,建设和改造了咸宁(温泉)站、黄梅(独山)站、房县(小汤山)站、襄樊(万山)站、荆州(纪南)站等地下流体观测站。1989-1994年,新建了咸宁(南川)地震台、随州地震台。

1996-2013年技术改造和观测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时期:1997-2000年,完成了武汉(地震台)、恩施、丹江口等地震台的数字化改造和前兆观测技术改造,完成了湖北省区域前兆台网中心和通信网络中心的建设。2000年,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成;武汉市数字遥测台网建设完成。“十五”期间,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新建湖北省数字测震台网中心,新建测震台站17个,改扩建测震台站8个;新建前兆台网中心,改扩建14个前兆台站;新建1个省级地震信息服务部,7个台站信息节点,1个大城市信息节点和11个市级信息节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建了九宫山测震台,宜昌、兴山、宜都、松滋、石首等5个强震台,新建了大冶、英山、保康、黄冈、黄石、荆州、枣阳、监理等8个测震台。2012年,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2013年,湖北省地震监测中心大楼的落成,大大改善了我省监测预报工作条件。

十八大以来湖北省监测预报工作发展: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地震局积极规划和推进湖北省地震监测工作发展,认真组织各类地震工程的实施,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依法管理各类地震监测设施,省内各类台站正常运行率达到99%以上。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密度进一步提高,布局更加合理,台站观测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各类地震监测台站达到38个,其中新建台站23个,原有台站的观测环境得到了改造,观测技术得到了升级。建成一个前兆观测中心,20个前兆观测台站,13个强震观测台站,引入了井下观测和空间对地观测等新技术,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推进观测技术向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迈进,大大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监测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率,有效提高了全省地震快速反应能力。目前,全省地震监测能力从ML2.0提高到ML1.5。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时间从20分钟逐步缩短到15分钟、12分钟直至目前的10分钟。震级精度达到0.1级。

历经近60年的发展,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到逐步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变革,形成了基本合理的布局,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监测能力,初步适应了全省地震监测管理体系。湖北省地震监测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是全省人民和地震工作者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含辛茹苦,共同奋斗的结晶。

二、震害防御篇

湖北省地震震害防御工作从最初的仅仅依靠省地震局专业力量,到部分重点县市建立地震部门参与震害防御工作,再到全省各市州县均建立地震工作部门积极参与震害防御工作,直到如今,省、市、县三级地震部门协力深耕震害防御工作各领域,大力引导和帮助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震害防御工作,我省震害防御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98年2月,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防震减灾10年目标实施纲要》,以开拓湖北省地震工作由单一的监测预报工作转到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新领域,是我省震害防御工作全面开展的里程碑。

2001年5月,湖北省人大颁布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有力推动了震害防御工作,全面开启了我省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

2006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落实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通知》,湖北省全部市、州成立了地震局(办),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落实了承担防震减灾工作职能的机构,震害防御工作基础逐步建立。

2007年6月,湖北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加强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是我省致力于震害防御非工程性领域的重要开端。

2007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要求全省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农居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自建房不设防的局面。

2008年至今,湖北省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防震减灾地方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地方法规《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省级政府规章《湖北省地震监测管理办法》、《湖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全省地震系统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等多种形式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应急准备等领域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十年来,湖北省地震局协调推进健全市县地震工作机构设置,全省17个市州均设立了地震部门,明确了防震减灾工作职责。湖北省地震局主导实施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共投入建设资金3136万,支持建设了3个市级防震减灾中心、2个应急指挥中心、9个应急避难场所、46个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8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目前,湖北省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被确定为省市县三级地震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2010年以来,湖北省地震局对湖北省境内65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批复。2008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农居工作经费200万元;2015年,省发改委下达1.13亿元资助地震高烈度区1.3万户农户建设抗震农居。

2012年以来,湖北省举办了6届“湖北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截止至2017年12月,湖北省地震局联合相关单位共组织认定了9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0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5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3所学校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称号,27个社区获得“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1个科普教育基地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在人类尚未攻破地震预报难题时,做好震害防御工作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方法。湖北省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而且水库大坝、高速公路、铁路等生命线工程众多,只有切实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城乡建筑抗震设防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减灾实效。通过各类途径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升公民防震减灾意识,是构建地震安全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震害防御工作重中之重。

三、应急救援篇

湖北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方针从最初的以预防为主,到必须做好地震预测预报和抗震设防,再到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立,地震应急的理念在实践中总结丰富发展。直到如今,社会经济大发展对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地震安全和社会安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地震应急工作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而全面深入地推进。

湖北省地震应急工作始于1973年丹江口水库4.7级诱发地震后。上世纪70-80年代,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仅局限于地震部门;90年代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逐步为各级政府重视,纳入突发事件应对范畴,领导管理力度得到加强;2002年,湖北省地震局设置地震应急救援处,具体负责省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

1992年湖北省政府第一次印发了《湖北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明确湖北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大震时自动转化为湖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湖北省抗震救灾工作和协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救灾工作,同时还对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提出了要求。2015年,经湖北省政府同意,修订印发了最新的《湖北省地震应急预案》,明确提出设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湖北省地震局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2005年,湖北省地震局成立了以二级单位为主的地震应急与灾害调查、综合观测队,震时履行地震现场监测、测量、科学考察、灾害评估等职责。2007年2月8日,湖北省政府在武汉召开湖北省地震灾害及救援总队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正式宣布我省第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湖北省地震人“痛定思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地震应对方面坚持“有感必应、应必及时、处置得力”,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产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湖北省地震局统筹地方地震部门成功应对2008年11月22日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4.1级地震、2011年9月10日江西瑞昌和湖北阳新县4.6级地震、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5.1级地震、2014年3月秭归县4.2级、4.5级地震、2014年5月27日房县4.0级地震、2017年6月秭归-巴东交界处4.3级、4.1级地震、2018年10月秭归县4.5级地震等省内破坏性地震,同时开展常规应急处置动作近百次。

湖北省地震局积极参加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和7月31日广西苍梧5.4级地震、2017年8月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6.6级地震等全国大震现场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地震局全力做好应急准备,认真履行省抗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完善了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地震应急工作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格局,全面提高了湖北省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全省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做到全覆盖,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形成体系,地震应急演练规范化、常态化,应急救援培训不断向基层延伸,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数量持续增长。

40年来,湖北地震应急工作在地震灾害处置中学习反思进步,但是,湖北省地震人也清醒认识到,现阶段省内地震应急工作呈现出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与应对大震巨灾的要求还有差距。党的十九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地震应急工作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安全的向往。

四、科技创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以1979年5月25日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湖北省地震局合并为契机,湖北省地震局科技创新事业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初出国门,到日益走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理论和方法,将之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际,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实力,同时也为中国地震局地震大地测量学科发展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1978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许厚泽和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李瑞浩、游泽霖组成的代表团访问比利时,确定与比方联合开展“重力固体潮汐的监测研究”科技合作项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国家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之一,促进了我国重力固体潮学科研究的发展。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湖北省地震局李树德、张世照携带自主研制的DZY-2型海洋重力仪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约2万海里的海洋重力资料,成为本次考察14项突破性成果之一。

1988年9月至10月,湖北省地震局科研人员与德国同行合作,在云南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GPS观测,开启了将GPS引入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之先河,有力推动了我国现今地壳运动的观测与研究。

1991年4月16日,基于湖北省地震局蔡惟鑫研究员对欧洲地球动力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卢森堡大公国授予其国家荣誉勋章,《人民日报》“国防要闻”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

1997年4月8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由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同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湖北省地震局作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最早发起者,是前期立项论证的主要单位,也是GPS监测网资料处理的单位之一和重力联测资料处理的主要负责单位。

2001年10月19日,湖北省地震局王琪研究员的科研成果《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迄今为止在亚洲大陆地壳运动研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项成果,可直接回答该地区许多构造变动的重大问题,是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2008年11月23日,湖北省地震局研制的核电地震安全监控系统(KIS)通过了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等单位专家组的出厂验收,成功应用于秦山二期核电站,打破了国外供应商的垄断地位,实现了核电地震监控系统的国产化。

2011年,由湖北省地震局牵头完成的京津、京沪高铁地震安全监控系统分别于5月7日和6月22日通过了铁道部运输局组织的验收和评审,实现了我国高铁地震安全监控系统的国产化,为后续高铁地震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树立了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地震局坚持以地震大地测量为主导学科,以地震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为主要特色,不断加强科技管理,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成果转化,逐步建立了涵盖地震大地测量理论研究——观测技术研究——仪器研发——标准检测——生产应用为一体的地震大地测量学科理论和观测技术体系。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获得资助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84篇,其中SCI论文54篇,EI论文86篇,核心期刊论文290篇;出版专著7部;申报获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2018年,湖北省地震局成功主办2018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ISGG 2018),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Harald Schuh等来自15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境外专家学者32名。同时,还与土库曼斯坦地震和大气物理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派出20余人赴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局开展了30余场学术讲座,科技交流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回顾40年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既有成功和喜悦,也遇到不少困难和波折,但湖北省地震局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不忘防震减灾初心,牢记地震监测预报主责主业,坚持在曲折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推动全局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励耘40年,我们感慨万千,点点滴滴饱含着湖北地震科技人的辛勤劳作。成绩只代表过去,40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将信心百倍、努力工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地震科技创新事业新的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地震科技保障。

五、省部合作篇

2009年6月23日,中国地震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中国地震局 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要求,为增强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湖北省地震局积极推动省部合作项目《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简称《平安计划》)的实施。

2012年4月28日,省部合作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同志、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同志共同宣布启动《平安计划》实施。《平安计划》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同投入4580万元建设,其中,农居工程与建设厅共同实施,由省财政落实经费1140万元;其余建设内容由省财政投入940万元,中国地震局投入2500万元完成建设。

截止目前,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湖北省地震局负责安排投资3440万元(中央投资2500万元,省财政投资940万元)。2012至2017年,安排建设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地震观测与预警示范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完善、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等子项目92项;在城市圈范围内新建、改造观测站点17个,建设科普教育基地8个,区域防震减灾中心6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信息网建设2个,农居示范点建设45个,避难场所建设9个。

六、实体经济发展篇

湖北中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2300万。主要从事防灾减灾抗灾科技成果转换,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震减灾服务的高科技公司。集团下辖四个二级公司,共有各类管理、技术人员236人。现已建成各类办公、实验、生产等各类建筑物约2万㎡左右。

中震集团是根据2013年中国地震局《关于全力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通知》精神进行整改后诞生的。湖北省地震局对当时所有的经济实体进行调整归并、关停后重组了中震集团,理顺了国有资产和市场经营的责权利关系。

中震集团成立后,下属各企业得到充足的发展,立足于地震监测科技成果的转换,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取到了重大作用。“地震监测控制系统”在核电、高铁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岩土工程、活动断层探测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果,在核电站、高速铁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行。下属企业生产的高精度专用光学棱镜产品直接应用北斗卫星反射镜上。

七、领导关怀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湖北省以及中国地震局各级领导对湖北省地震局的发展亲切关怀,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来局视察或接见湖北局代表,这是对湖北地震工作者的极大鼓励。

1993年9月,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到地震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湖北省副省长韩南鹏会见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

1996年11月1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参加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颁奖大会的代表合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蔡亚先研究员为参会代表之一)。1996年12月1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科技奖获奖代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蔡惟鑫研究员为获奖代表之一)。

1997年11月6日,国家地震局局长陈章立、副局长陈建民视察地震研究所数字地震仪研制中心。

1998年5月13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华品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6月23日,湖北省副省长王少阶、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葛治洲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

1999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傅辉清研究员颁发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证书。1月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科技奖获奖代表(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傅辉清研究员为获奖代表之一)。

2002年2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代表(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蔡亚先研究员为获奖代表之一)。6月,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

2003年5月15日,湖北省副省长辜胜祖视察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形变数据中心。

2015年6月30日,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到湖北中震科技集团咸宁科技园实地考察地震观测设备研发生产情况。

2016年3月17日,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修济刚实地考察湖北省地震局科技开发工作,。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期间,国务委员王勇参观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铁地震监控系统沙盘模型。

2018年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带队赴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参观地震科技成果展。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等陪同检查。

结束语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湖北省地震局回溯既往,系统总结发展经验;立足当下,落实应急管理改革部署;放眼长远,科学谋划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全局干部职工将牢记初心、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砥砺奋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拼搏精神,开启湖北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上一条:湖北省地震局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