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中,共产党人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一句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共产党员成为了群众的模范,红军的核心。在今天,虽然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过去,但是“四个全面”的伟大征程任务依旧艰巨,广大党员必须找准“做合格党员”的“方程式”,在义与利、公与私、是与非选择中,明辨“先与后”的关系。
将道德作为义利选择的“坐标系”。义利选择一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摆脱不掉义与利的纠结,不仅容易深陷名缰利锁的泥淖,更难走出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如何驾驭好义利选择的尺码,需要道德作为原点进行衡量。所以广大党员在义利选择的时候,将道德作为原点,向舍生取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先辈先贤学习,不断矫正错误观念,不断增添道德砝码,让自己的选择始终保持在道德“正区间”。
将奉献作为公私选择的“决策表”。《商君书·修权》中曾指出:“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能不能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关系到一个党员干部的立身根本。广大党员要将奉献作为公私选择的基点,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的要求集合起来,通过爱岗敬业的劳动,立足实际的创新,艰苦奋斗的信念,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不打折扣,对群众的诉求不问缘由,在具体工作中克服困难,砥砺品质,磨洗初心,提升素质,不断增强奉献社会的“正能量”。
将信仰作为是非选择的“纠错码”。信仰是忠诚之基,是共产党人克服困难,为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甘愿付出生命的原动力,也是共产党人明辨是非,树立正确是非观念的直接路径。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党性意识更强,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但是,合格只是标准,创先争优才是常态,此时更需要广大党员进一步用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自己的理想“补钙”,对党的政治生活认真参与,而不是应付了事;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而不是“珍惜羽毛”,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擎起坚强党性的脊梁,真正担负起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