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销 网站搜索 网站地图
 

/images/logo.png

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主办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 > 正文
解读:《中国地下流体监测站网规划(2023-2030年)》
发布时间:2023-10-20信息来源: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作者:索引号:ZLE17/ZK-2023-009257

《中国地下流体监测站网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印发。为做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阴朝民同志对《规划》的编制背景、主要特点、设计目标和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强调必须常备不懈,提高防大灾、救大险的能力,要做好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这些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地震局党组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先后印发《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由测震观测网和重力、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地球物理观测网组成的集约化观测系统,实现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协调布局,形成覆盖我国海陆及周边地区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立体化的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关于全国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要求,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决策部署,也为补齐地震监测体系建设与发展“短板”,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地震局先后印发《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站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规划(2020-2030年)》。

地下流体站网是中国地震监测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短临预报震例丰富、观测时间长、观测对象清晰、站点分布多、物理意义相对明确,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中国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谋划规划编制,组织专家围绕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业务需求,全面梳理地下流体监测站网在观测布局、数据产出、预报效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历时3年多,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的技术指标基于当前已有的认识和成熟的技术,着重解决重点地区高分辨率高准确性和观测协同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点线面结合、分类设计。按照功能定位,将地下流体观测站分为基准站和基本站两类。基准站为站网骨干“点”,布设于活动块体边界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基本站主要沿7、8级地震相对集中分布的活动块体边界带密集布设成“线”,兼顾活动块体内部布设成“面”。

二是注重效能优先、稳步发展。依据中国震例总结认识和地震短临预报成功经验,兼顾国际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预报效能较好、观测技术相对成熟,且已具一定观测规模的测项。对观测技术相对成熟的,采用自动化连续观测,对自动化观测技术尚不成熟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探索。

三是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布设。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优选可反映断层活动状态的承压井和上升泉为观测场地,因地制宜布设地下流体观测站及测项。通过基准站多测项相互映证,确保震前可获得真实、可靠的地下流体观测异常,通过密集布设的基本站测项,确保震前可获得一定数量、多种类的地下流体观测异常。

三、规划的设计目标

《规划》的设计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100个左右的地下流体观测基准站和1000个左右的地下流体观测基本站,构建覆盖我国大陆重点地区的地下流体观测站网,产出连续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观测技术支撑。

----实现主要活动块体边界带断层活动地下流体信息的动态监视。

----稳定获取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下流体观测信息。

----力争在我国大陆重点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科学识别地下流体观测异常,切实为地震短临预报实践提供依据支撑。

四、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途径

到2030年,将在现有站网基础上,通过优化改造和新建,按照“两步走”的方式逐步实现《规划》的设计目标。

第一阶段:按照并址观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当前到2025年,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改造基准站,完成约20-30%;利用现有台站和市县资源,升级改造或改扩建市县观测站、现有省局观测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重大项目,完成30-40%的基本站建设。

第二阶段:2026年到2030年,完成所有观测站的建设和优化改造。

此外,为顺利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规划目标,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法规保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投入,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相关文档:

中国地下流体监测站网规划(2023-2030年)